历史上,有两位中国人因捏泥人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。其中一位是创造了华夏民族神话人物女娲的手工艺者,堪称匠心独具,简直令人叹为观止!另一位则是塑造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的秦始皇,他将自己的陵墓与兵马俑的创造融为一体,构成了世界文化的瑰宝。今天的文章,我们将深入探讨兵马俑的奇妙故事。
兵马俑的发现地点
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区,这里有一块风水宝地,三面环水,背面靠山,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了秦始皇选择安葬之地的理想之选。秦始皇在此建造了宏伟的陵墓——秦始皇陵,作为自己的永恒住所。
在这片区域,考古学者已经发掘出了超过600处陪葬坑和墓葬,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,包括兵马俑、彩绘铜车马、青铜水禽等。然而,真正让世界瞩目的兵马俑并不在陵园内部,而是距离陵墓约1.5公里远的兵马俑坑中。在那里,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震撼人心的兵马俑,这仅仅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,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。
1974年,几位农民无意中在耕地时发现了几块陶俑的碎片,大家都感到十分惊讶。经过考古专家的调查,这片区域显然与秦始皇的陵墓有着不小的关系。之后,考古人员按照发掘顺序对不同的坑进行了编号。4号坑没有出土任何兵马俑,推测可能是当时用于取土的,而其他三个坑的规模则相当庞大,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,出土的兵马俑和陶马将近8000件。
由于这些陶俑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下,文物的保护遭遇了极大的挑战。为了防止它们进一步受损,当地政府为这片遗址搭建了一个大棚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。兵马俑的发现震动了整个世界,1987年,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。
秦始皇为何要造兵马俑?
要理解秦始皇为何造兵马俑,不妨将他看作一个具有“手办爱好”的帝王。在他的人生道路上,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,那就是统一六国,建立强大的帝国。在秦始皇卓越的领导下,六国很快便相继灭亡,秦国最终实现了统一,嬴政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——秦始皇。
不到三十岁,秦始皇便已经统一了整个天下,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君王。然而,身为帝王的他,面对的不仅仅是治理国家的责任,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:
“如果我有一天去世,究竟该带些什么东西去地下呢?”
这一思考并不令人意外。古代中国有着“视死如生”的观念,即认为死后的人生依旧要过得舒适和有尊严。因此,人们常常会将生前的物品、陪葬品一同安葬,以保证自己死后依然能够“过得好”。这一传统使得秦始皇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,他决定将自己生前最强大的军队也一并带入地下。
展开全文
作为一个执行力极强的君主,秦始皇一边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,一边也在考虑如何为自己打造一支威武的地下军队。如何制造这样一支军队呢?
在古代,前人给出了两种选择:
- 方案A:殉葬制度,即通过活人殉葬将随葬者的生命延续到地下。
- 方案B: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型陶俑,用陶土或木材等材料制作人物形象,用以替代活人殉葬。
然而,秦始皇显然不满足于这两种方式,他的目光放得更远。他结合了两者的优点,决定打造出一支规模宏大的、真人1:1比例的兵马俑队伍,既能展示他的权威,又具有实际的威慑力。
秦始皇的构思固然宏伟,但真正付诸实践时并不容易。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,要制作如此庞大且精细的兵马俑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于是,秦朝的工匠们通过一番集思广益,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。
兵马俑的制作过程
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:
第一步:塑造
制作兵马俑的首要步骤是雕塑。工匠们先用陶泥制作一个脚踏板,然后从脚、腿开始捏制,逐渐加入泥条,围绕躯干一圈圈地盘成形,这种方式被称为“泥条盘筑法”。接着,工匠们还会单独雕刻头部、手臂等部分,并精细刻画士兵的五官、服饰和发型等细节。由于每个兵马俑都是纯手工制作的,无法大规模复制,因此每个俑的面貌都略有不同,呈现出“千人千面”的特色。
第二步:烧制
在完成塑形后,兵马俑会被送入高温的窑炉中,以1000度的高温进行烧制,使其坚固耐用,固定形态。
第三步:彩绘
经过烧制后的兵马俑被涂上一层粘合漆,随后进行彩绘。工匠们为每个兵马俑上色,用不同的颜色突出不同的士兵身份。然而,由于彩绘是采用生漆,接触空气后颜色会迅速脱落,短短几秒钟到几分钟内,鲜艳的颜色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最终,兵马俑以其独特的比例和精湛的工艺完成了制作,成为了地下的“永恒守护者”。
通过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,秦始皇的兵马俑不仅仅是一个“死物”,而是承载了皇帝权威与永生的象征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